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吴征镒 > 吴征镒杂文
left
纪念吴征镒
吴征镒杂文

我与植物学研究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6-02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我在科学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人独立形成的,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持续攀登的结果。在中学、大学和以后八年抗战的教研生涯中逐步树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也锻炼了坚实的生物学、地学和化学等方面的基本功,终身按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身行事。

当我在解放后首次参与大规模生产实践时,首先与罗宗洛、李庆逵、马溶之、刘崇乐和蔡希陶等本土学者共同工作和相互学习,先后又与苏联的生物学家、农学家、林学家合作考察和研究,开始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热带种植业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认识到植物(尤其是建群种)和土壤、小气候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上层树种和中下层树种(甚至地被),不但有相互竞争和矛盾的一面,而且有互补互利的一面。我在运用了小环境(由植被表现出来的小地形、小气候变化),结合霜线调查,明确具体种植热带雨林作物的宜林地的条件,从而解决在北回归线以北山地开辟橡胶宜林地的难题,解决了当时国家的战略物资需要,促成我国热带特别是云南橡胶种植业的开拓和发展。但同时认识到我国热带地区狭窄而种植需要多,只有发展多层、多种经营,即在热带地区发展混交林和复层林,才能适应热带的自然规律,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在积极开展研究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按苏加乔夫式的生态系统概念),长期观察、试验,同时从热带推进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另一方面则具体指导胶茶人工群落的研究,20年后成功并在海南推广,荣获国际奖(我未署名,主持验收)。这一个自然保护与研究和人工生态系统研究并实施的观点是后来在世界植物园协会上以及大阪五人(中、英、美、日首席学者)座谈会上一再提出的“人类生态、植物资源和近代农业”问题中反复强调的,提出了人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措施的双刃性问题:人既可以成为最高级的生产者,也可以成为最大的破坏者。从而提出: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历史发展过程问题,以及近代农业不但要有微观上利用和改造植物遗传特性的一面,还要有在热带至温带以多层多种经营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工程。认识到这一些对立统一观点,是我在保护生物学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工作中的根本思路和发展过程,也是我获得国际大奖“COSMOS”奖的主要根据。到现在,我还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即自然保护事业必须与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密切结合,否则很难“有效”,因为人愈多,地愈少,必然对山林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继续破坏甚至掠夺。从这一当代严重任务才引发出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和建议。

1958年,我怀着对植物王国——云南的向往,怀着对植物学不断钻研的渴望,毅然从北京举家迁入云南,调入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所长,并在这里坚定地完成了长期而艰苦的中国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工作和建所工作,用任务带动学科研究。来云南以后,我又抓住各种机遇,周游了全国和列国,不断地磨炼,使我的眼界和阅历大增。

另一方面,在学术思想上发展了:当代和今后,人在其所处的一切生态系统中将是主宰—持双面刃的主宰,但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方面却是绿色高等植物。人类只有合理利用这第一性生产者,保护其不断增殖能力和种质资源,才能使绿色高等植物在一切生态系统中起协调作用,才能解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也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矛盾,也为今后人类上天需要进行的进化工程做准备。

由于我在地植物学、植物资源学方面的科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绿色高等植物既是一切生物资源的最初物质基础,又是人类和一切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的主要创造者。对它们的进一步认识必须经历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和发生发展的过程,简言之,是“要过区系关”。所以我在“十年动乱”后大力抓《中国植物志》和重要地区植物志编辑,以及植物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等,目的是使它们早日见效。

在高等植物系统发育中,我主要通过多年的分类学和区系学知识的积累,深入认识到时至今日,首先应掌握这一个基本真理:生物的系统发育深受地球发生、发展规律的制约,地理演化的规律又深受天体演化规律的制约。认识到生命系统从一开始就形成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广义)三者同源而又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以及绿色植物一直占据第一生产者的主导地位。它们的演化并非是单系、单期、单域方式发生,沿上升而逐渐扩大的螺旋途径而演化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多系、多期、多域发生,并有节律地,历经多次渐变和突变矛盾的解决,在地球的历次大事件、大变动中通过多次大爆发,愈喷发而愈大愈复杂的爆发式前进方式,并不沿螺旋曲线上升。进化的动力是地球上已有各类群自身运动,矛盾的解决而不断爆发式上升的,其中遗传与环境是主要矛盾,因而创立了三维节律演化和生物种类多系、多期、多域发生的理论,并在世界区系的背景上,具体分析了我国350多科,3100多属,3万多种的种子植物(有花植物),发展了系统发育和区系地理分化相结合,种系发育和区系发生和发展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逐科属(有些到种)分析,从而确认被子植物起源于两亿年以前(侏罗纪),太平洋作为泛古大洋从当时泛古大陆中在北半球东北部的一个海沟中经过海底扩张而蜕变现今的太平洋,其后才有古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出现,最后才是大西洋的完全形成和现今地中海的形成。这一理论有其地质、地史根据,是和绿色高等植物,和与其协同进化的昆虫、鸟兽的生物地理分布规律相符的。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和非洲大陆各在南太平洋、印度洋中徘徊,分别形成古南大陆和古北大陆之间的两次分合,而形成与被子植物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两次泛古大陆。海陆的不同组合和以后在旧世界兴起的基本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新世界的基本南北向的落基山、安第斯山造山运动都分别影响了白垩—老第三纪以来第二次大爆发后高等植物各类群的分布及分布区的形成。我在世界植物科属区系地理的分异背景上所掌握的中国植物种属和区系地理的分异,构成了我对高等植物系统发育,世界科属区系的发生、发展和近代西方有关学者所拟的图景有了许多不同,更加明确了上述演化方式和种属、区系的发生发展方式,初步创立了有关这些方面的东方人的认识系统。

在植物地理方面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的结果,使我发展了对许多对立统一范畴的具体认识,如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新特有和古特有,洲际间断分布和洲际、洲内的对立科属种;区系发生分布、发生发展等方面的认识都有新的开拓和发展,使我能够探索到科属种和区系地理学能向植物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方面,进一步解决具体演化过程;或者能使宏观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微观的基因形成和基因表达相结合方面有所贡献;并使人类可以进一步控制绿色高等植物,使其在适应自然、影响自然、改造自然中能进一步解放其第一生产力,而使人类生产能够有一个更加稳定的基础,人类生存环境有一个更加稳定的发展。

可以说,我从一名天真稚童走到一个古稀学者,一直都与植物学息息相伴,正是从小的兴趣使我走上了植物学研究的道路。能有今天的微薄成就,也是在自己的爱好和志向的引领下,在每一位老师的不断启发和殷切教导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结果。正所谓“为人学,学为人,先立志,后献身。有三立,德、言、功。三尊重:事实尊;抓矛盾,苦追循,学巨人1),勤攀登,用‘五之’,三境经,从求实,求创新;尊师友,乃成人。”这段简短的新编“三字经”,就代表子我做人与问学的基本思想。

    回答少年朋友的5个问题

    (1)您的人生格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您的治学名言:中国历史学家王国维曾借用宋词来表达取得科学成就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他比拟的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境界,我个人认为这也可作为搞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志立题,确立科研思路的过程)。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殚精竭虑,百折不挠)。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下求索,终有所得)。

    (3)您的业余爱好:昆曲、摄影、收集贝壳、阅读古诗词等。

    (4)对您影响最大的一部书:  《植物名实图考》。

    (5)促使您走上科学之路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志趣和应用相结合。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