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征镒
|
纪念文章
1919年,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 今天我们介绍的科学家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他同无数五四青年一样,一生将爱国放在首位, 弘扬科学精神。
吴征镒 烽火中入党 1933年吴征镒考入清华大学, 1937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时局动荡,中华大地战火纷飞, 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合并, 被迫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吴征镒随三校搬迁来到昆明, 在西南联大任助教。 西南联大时期的吴征镒
他一直抱有“科学救国”信念, 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 在“科学救国”道路上的漫漫求索。 在抗战的昆明, 他经历了闻一多、李公朴被杀害 和“一二·一”四烈士惨案, 加之恩师吴韫珍先生在 贫困交加和无药治疗中, 英年早逝。 吴征镒投身于 “反迫害、要民主,反独裁、争自由” 的民主运动。 国难民危、人生辛劳和世间冷暖, 磨炼着吴征镒的意志, 使他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1946年, 云南大学生物系助教殷汝棠 找吴征镒谈话,说及入党问题, 让他提交一份详细自传。 经党组织研究后, 殷汝棠通知吴征镒: 上级已经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预备党员。 1946年昆明教联会成员合影(前排右二吴征镒)
1946年2月, 由入党介绍人殷汝棠主持, 吴征镒在云南大学标本馆里 进行了入党宣誓。 “三校”复员后,殷汝棠转北大任教, 联系吴征镒,告诉他:党组织知道他的情况,可按时转正正式党员。吴征镒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忠实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立志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 北平解放时, 吴征镒随军管会进入北平城, 在军管会文教委工作, 任高教处任副处长。 他参与接管高校、科研机构 及文化单位的工作。 放弃国外深造 抗战胜利,联大复员前夕, 李继侗害怕吴征镒 没有条件继续深造, 曾为他觅得哈佛大学的进修许可, 机会非常难得。 吴征镒考虑自己是共产党员, 不能中断斗争, 加之自己当时还是一个穷教师, 无力出国深造,故决定 “善自为谋” , 决意放弃这次机会。 他觉得自己辜负了 业师李继侗的厚爱。 “四人帮”倒台后, 吴征镒几次访问哈佛大学, 得以亲睹业师在那里的学术成就, 也算报答李继侗三十多年前的 一番美意。 1990年9月,吴征镒(右二)在哈佛大学与胡秀英等合影 扎根边疆,献身科学 新中国成立, 吴征镒调入中国科学院, 任中共中科院党组成员兼机关党支部书记, 参与中科院建院初期的工作。 因他熟悉生物学界情况, 主要负责生物学研究所的调整、整合工作, 并新建了一些研究所, 例如:青岛后海洋生物研究室、 水生生物研究所、 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南京中山植物园等。 1953年,中科院访问苏联全体成员合影(第二排右五为吴征镒)
1958年, 吴征镒主动请求调往云南, 得到院领导的首肯。 师友、同事好意规劝他慎重考虑, 也有人揣测他的动机。 吴征镒坦然面对, 决意已定,义无反顾。 他怀着对植物科学不断钻研的渴望, 带着“植物王国”的神奇梦想 和开辟植物学研究基地的决心, 毅然从北京举家迁入云南, 安身立命。 为实现弄清植物时空发展规律 和植物区系变化规律的宏图大愿, 开启扎根边疆, 献身科学的新历程。 1959年,吴征镒(前排右二)与苏联专家在西双版纳
在新建昆明植物研究所, 吴征镒面对研究无方向、 学科基础薄弱、人才短缺和 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他与其他领导一起, 抓住国家急需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状况, 开展大区综合考察的机会, 以“任务带学科”的举措 锻炼队伍、培养人才, 逐渐补其短板, 培养出一支科研骨干队伍。 在科研方向和任务上, 以“三个战场,八个兵种,建设综合研究所”的目标, 吴征镒提出“花开三带,果结八方, 群芳争艳,万紫千红”的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 吴征镒带领研究团队 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科研成果, 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8年1月,吴征镒(杨峥摄)
如今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战略定位是 立足中国西南, 辐射东南亚和喜马拉雅, 在植物学、植物化学 及植物资源发掘、利用与保育等领域 取得重要突破, 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 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做出重要贡献。 研究所是 我国重要生物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 天然药物和资源植物产业化成果的原创 与孵化基地、植物分类与植物区系地理、 植物化学、种质资源等领域高级人才培养 和知识传播基地。 1961年,郭沫若院长为昆明植物所写的题词 严于律己,忠诚于党 吴征镒在所长岗位任职27年, 卸下行政事务后, 有更多精力,折节读书, 系统总结科研实践的得与失。 1977年,吴征镒个人照
他认为科研成果, 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是一人能独立完成的, 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持续攀登的结果。 即使有一己所得 不过是“敝帚自珍之心,抛砖引玉之举”, 权供给后来人作踏脚石而已, 能如此即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这是吴征镒的科研成果观。 吴征镒认为 科研工作者的科学道德 是建立在自身道德基础上的, 他说:“为学先为人”。 其内涵有三: 其一是尊重事实, 一切从实际事实出发; 其二是尊重科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三是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学会与自己科研思路不一致的人共事, 学会参考学术见解相异的科研文献, 吸取其中有创意的科研思想、方法。 这是吴征镒科研工作的道德观和认识论。 1978年,四兄弟喜迎科学春天的到来合影(左起吴征铠、吴征铸、吴征鉴、吴征镒)
吴征镒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不移。 “文革”对知识分子有切肤之痛, “四人帮”倒台,迎来科学春天。 他“官复原职”, 没有以“以错对错”的态度 对那些“文革”期间 整过、打过、骂过他的人, 甚至趁人之危借钱而不还的人, 都采取向前看态度, 赢得全所职工的由衷称赞, 彰显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 1978年,吴征镒(左二)在昆明植物园
文革期间,工资被克扣, 二次“解放”,补发工资2万多元, 吴征镒没有过手, 全部上交为党费。 彰显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之心, 严于律己,党性坚强。 要当好一个合格党员, 有方方面面的事要做, 吴征镒一直要求 自己尽可能地把方方面面的事做到合格, 难得可贵,至深至远。
吕春朝,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曾任吴征镒院士办公室主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副主编兼《植物分典》常务副主编,现任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办公室主任。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