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动态
|
学术交流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这些看似天真的问题,恰是不少进化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所在。许多生物的色彩参与了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具有适应性的。 2019年3月25-26日,“适应性生物色彩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此次会议为该主题学术会议首次在我国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植物学会、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孙航在研讨会开幕环节致欢迎辞。来自国内外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孙航研究员致辞
这是一场“色彩缤纷”的交叉学科研讨会,植物和动物学者怀着对色彩的共同兴趣,一起探讨关于植物和动物的拟态、伪装、警戒等迷人的进化生物学话题。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Martin Stevens博士在会上回顾了从达尔文、华莱士起到如今的生物色彩研究历程,并介绍了海洋生物色彩响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案例。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Daiqin Li博士介绍了紫外色彩在蜘蛛行为中扮演的作用。来自埃克塞特大学的Natalie Hempel De Ibarra博士讲述了传粉者如何解读花朵的色彩。他们与我国学者一起主持了如色彩测量、分析方法,动物行为实验设计等主题的研讨活动。
Daiqin Li博士作报告
Natalie Hempel De Ibarra博士作报告
Martin Stevens博士作报告
十余场精彩的口头报告涵盖动植物色彩研究的多个方面,研究对象包括鸟类、爬行类、鱼类、蜘蛛、昆虫、高山植物和植物群落。报告内容包含动植物如何通过色彩吸引朋友,如传粉过程和求偶过程;如何通过色彩防御敌人,如通过拟态、警戒、伪装等策略应对掠食者或植食动物以及色彩的遗传基础等等。
会议现场
据了解,生物色彩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研究话题,自200多年前就被学者关注。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自然选择理论提出后,色彩更是成为研究生物进化的阵地。诸如伪装、拟态、警戒等现象更是写入教科书的案例。其中涉及的不少理论也应用于印刷、国防领域。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物色彩研究获得了新的生机。如今研究者已经可以采用现代色彩测量和分析方法,考虑观察者视觉特性,结合受控实验和实地观察,融合多学科手段解决经典或新兴的色彩科学问题。
墙报展示
“适应性生物色彩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各学科交叉融合,激发了学者的科研灵感和公众对自然的兴趣,推动了我国该领域学科发展。
会议合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