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会动态
|
吴征镒植物学奖
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实验室里,暖黄的灯光落在显微镜上,钟伯坚正俯身指导学生。这位刚荣获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创新奖的科学家,指尖捏着的载玻片似一把沉甸甸的钥匙,正缓缓叩开绿色植物起源演化的神秘大门。 从当年追随钟扬教授奔赴青藏高原、追寻“种子方舟”的梦想微光,到如今带领团队为绿藻绘制详尽的“演化家谱”,钟伯坚用科研坚守,在植物进化生物学的画卷上,一笔一画勾勒出新的篇章。
钟伯坚在查看绿藻样本。人民网 王娴摄 钟伯坚本科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科学系,并加入了国内最早从事古DNA研究工作的团队之一——赖旭龙教授研究团队。在离心机的嗡鸣中,钟伯坚看到那些藏在基因序列里的演化密码,竟能串联起地球数十亿年的生命故事,这份震撼让他从此深陷其中。从此,进化生物学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科研之路。 钟伯坚被保研至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师从钟扬教授的求学时光,更让这份热爱有了坚定的方向。钟扬教授在青藏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建立“种子方舟”的故事,至今仍让钟伯坚心潮澎湃。当他看到钟扬教授即便出现高原反应,仍坚持连夜处理植物标本时,更深刻理解了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早期绿色植物形态差异巨大、组学数据匮乏,其深层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是植物学领域的“未解之谜”。钟伯坚另辟蹊径,把组学数据当作“突破口”,将新模型、新方法引入绿色植物系统发育框架的重建中。此后,钟伯坚带领团队分析海量基因序列,一次次补充绿藻基因组数据;带着样本箱奔赴各地,从淡水湖泊到海岸潮间带,只为采集更全面的藻种样品,极大地完善了目级、科级分类阶元的数据覆盖度,不仅梳理了绿藻门主要谱系的演化脉络,更解开了石莼纲与共球藻纲长期争议的“亲属关系”迷局。
钟伯坚与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在野外采集样本时,钟伯坚和团队常常不得不顶着烈日与涨潮赛跑。但每当成功获取样本,所有的艰辛都烟消云散。“当看到显微镜下鲜活的藻细胞,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钟伯坚说。 钟伯坚团队不仅追溯出藻类各谱系多细胞的演化路径——从简单的单细胞到复杂的多细胞结构,是如何在亿万年里一步步蜕变;更给真核生物复杂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其团队还顺着基因多样性的线索,搭建起一套藻类资源保护体系:给每种藻类建立“基因身份证”,记录它们的生存环境、基因特征。“每一种藻类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宝库’,比如有些藻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它们的基因或许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秘密武器’。”钟伯坚表示,团队正在构建完备的藻类资源档案,为藻类建立“基因银行”。
钟伯坚指导学生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通俗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给早期绿色植物这个‘古老大家族’画家谱。理清谁是谁的‘祖先’,谁和谁是’亲戚’。”钟伯坚解释道,“就像拼接一幅跨越数十亿年的拼图,每一片‘拼图’都是解开演化谜题的关键。” “科研路上没有坦途,我也曾因数据异常陷入瓶颈,因采集不到目标样本而沮丧。但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阶梯。”钟伯坚常给学生讲钟扬教授的故事,鼓励他们既要坐得住实验室的“冷板凳”,又要在野外考察中耐得住寂寞。 “科研工作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国之所需就是吾之所向’。”钟伯坚的语气坚定。植物进化的历史跨越数十亿年,人类的研究或许只是其中一粒微光,但他始终相信,只要坚守初心、不懈探索,就一定能在科学的星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芒。 实验室里,钟伯坚依然常在显微镜下观察那些微小的藻细胞,就像在凝视地球生命的“童年记忆”。这位植物进化生物学领域的追光者,始终带着一份炽热的初心,解码生命演化的密码。而那束从学生时代就点亮他的科研之光,如今正透过他的身影,照亮更多年轻科研人前行的路。
关于“吴征镒植物学奖” 吴征镒植物学奖由中国植物学会、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于2016年7月12日联合设立,由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奖金,旨在弘扬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追索的科学精神,奖励在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植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和重要创新成果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 吴征镒植物学奖设“成就奖”1名、“创新奖”2名、“新锐奖”若干名。 (责编:徐前、朱红霞) 新闻链接:http://yn.people.com.cn/n2/2025/1013/c372456-41378299.html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