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会动态 > 吴征镒植物学奖
left
基金会动态
吴征镒植物学奖

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在长沙颁奖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5-10-13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10月13日,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2025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上正式颁奖。颁奖仪式由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宏伟主持。

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成就奖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植物所)所长汪小全研究员;创新奖获奖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钟伯坚教授、植物所鲁丽敏研究员。基金会发起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称:昆明植物所)所长普诺•白玛丹增、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巩志忠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牌。 

创新奖颁奖

自第五届起,吴征镒植物学奖新增设面下35岁以下青年学者奖项(女性适当放宽1-2岁),该奖项结合中国植物学会青苗人才成长计划,为促进我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植物科学研究后备力量。

本届有12位年轻学者获奖,分别为:2023年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丁亚梅、植物所闫慧莉、深圳大学杜璇、北京林业大学郭亚玉、植物所郭仲龙、郭晓玉;2024年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入选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王楠、南京师范大学孙林华、华中农业大学杨报、植物所何雨晴、陕西师范大学周文、植物所庞肖杰。

昆明植物所所长普诺•白玛丹增、基金会理事长李宏伟、副理事长解勇,第一届和第二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创新奖获奖者中国植物学会执行秘书长孔宏智、成都理工大学苏涛,共同为新锐奖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新锐奖颁奖

颁奖仪式上,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勇董事长向基金会捐赠2025年度奖励基金150万元。植物医生长期关注科学公益事业,在2016年吴征镒植物学奖设立时,与基金会达成20年捐赠协议,本着“敬仰自然、崇尚科学、回馈社会”的理念,持续关注和支持着吴征镒植物学奖。

奖金捐赠

 李宏伟理事长表示,希望历届吴征镒植物学奖获奖者和全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共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推进中国植物科学事业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基金会和学会将一如既往、驰而不息的共同做好吴征镒植物学奖的各项工作,不断扩大吴征镒植物学奖的影响力,将吴征镒先生的科学精神发扬光大。

基金会理事长与历届获奖人合影

 据了解,2016年7月在吴征镒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中国植物学会和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联合设立吴征镒植物学奖,奖金由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该奖项是我国首个植物学专业奖项,旨在弘扬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追索的科学精神,奖励为发展中国植物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创新成果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激励植物学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贡献。

吴征镒植物学奖设成就奖、创新奖、新锐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自2017年首届颁奖以来,先后有洪德元院士、周俊院士、陈晓亚院士、李德铢研究员、汪小全研究员获成就奖,孔宏智研究员、高连明研究员、苏涛研究员、郭亚龙研究员、星耀武研究员、焦远年研究员、钟伯坚教授、鲁丽敏研究员获得创新奖,丁亚梅、闫慧莉、杜璇、郭亚玉、郭仲龙、郭晓玉、王楠、孙林华、杨报、何雨晴、周文、庞肖杰等12位年轻学者获新锐奖。



附获奖人简介:

成就奖

    成就奖获得者植物所汪小全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进化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在裸子植物的系统发生、进化和生物地理学以及青藏高原植物进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带领团队重建了全球裸子植物科属的进化框架,确立了种子植物进化树中争议最大的倪藤类的系统位置;揭示了松柏类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和分布格局成因,提出了“松属中纬度进化博物馆”假说,确定了银杉、百山祖冷杉等多种一级保护植物的进化位置,开发了精准的银杉产地溯源技术;解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裸子植物的物种形成机制,揭示了长花马先蒿、云南铁杉等代表性物种的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为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生物学证据;建立了全球杜鹃花属首个高分辨率的进化树,揭示了该属适应多样化生境的分子机制。他兼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国家植物园副理事长等,推动了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的建立,牵头建设了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等,为我国植物科学发展、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奖

    创新奖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伯坚教授,长期从事植物环境适应性及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早期绿色植物生命之树的系统发育框架,揭示了绿色植物起源演化与地球大气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阐释了绿藻适应复杂环境的分子基础。研究构建的跨尺度整合分析范式,为解决绿色植物重要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关键性状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可借鉴框架;耦合分子钟定年与古气候演变的分析策略,为解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转折期的绿色植物适应性辐射机制建立新基准。这些成果革新了分子系统学的传统研究路径,不仅解决了绿色植物演化中的关键难题,更为理解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的根本规律提供了研究新范式。



创新奖获得者植物所鲁丽敏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生命之树重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综合植物分类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多学科数据和方法,解析了重要资源植物类群葡萄科的多样化进程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揭示了我国被子植物时空演化格局、多样性保护空缺与灭绝风险机制,阐明了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多样性格局并提出了保护方案。这些成果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提升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新锐奖

丁亚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焕镛副研究员。丁亚梅长期致力于杂交与基因渐渗对植物物种形成及适应性的研究,系统开展多组学数据整合、适应性渐渗信号识别及复杂系统发育关系解析,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她综合运用种群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等方法,从多尺度系统解析基因流对遗传分化、物种边界维持及适应性演化的影响,阐明栽培核桃通过基因渐渗促进野生近缘种驯化的过程,为多年生植物驯化提供新思路。在古多倍化与基因流交织背景下,通过亚基因组拆分与数据处理优化,结合系统发育方法精确重建复杂多倍化物种的进化关系,为多倍化物种系统发育的稳健推断提供方法保障,并揭示其复杂演化历史。以榕树—榕小蜂专性互利共生系统为模型,系统解析持续基因流对物种形成及适应性演化的作用,并评估该系统在未来环境变化下的响应与适应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为植物资源保护、林木育种及高质量种质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闫慧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闫慧莉长期从事作物逆境离子胁迫遗传调控与种质创新研究。综合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系统揭示了籼粳稻镉积累能力差异的分子遗传机制,建立了低镉单倍型叠加与全基因组选择结合的低镉水稻选育技术体系,提出了“分子预警—品种适配—土壤阈值”的重金属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方案;系统解析了砷超积累植物蜈蚣草吸收和长距离转运砷的分子机制,创制的新型修复型水稻为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提供了新途径;定向培育的耐盐碱木稷系列新品种在中重度盐碱地表现出显著的产量优势,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提供了种源支撑。这些成果为破解“阻控逆境离子—提升土壤生产力”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退化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她以第一(含共同)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为推动退化耕地的高效利用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



杜璇,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杜璇长期致力于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围绕“植物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动态过程的分子作用原理”这一核心问题开展工作。通过整合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在植物从头甲基化调控方面建立了RNA依赖的RNA聚合酶2的催化和激活模型,并提出了RNA聚合酶V独特的染色质滞留机制;在去甲基化调控研究中,揭示了植物特有的DNA去甲基化酶ROS1的识别和催化机制;在甲基化维持方面,提出了由AGDP1介导的组蛋白H3K9me2标记和DNA甲基化之间的一种新型关联机制,以及MCM10在DNA复制过程中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植物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动态调控原理,近年来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 PlantsPlant Cell等高水平期刊,被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为今后基于DNA甲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郭亚玉,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郭亚玉长期致力于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茎干次生生长与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的分子机理。其研究系统解析了核心miRNAs如何协同调控细胞壁形成与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在保障树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纤维素酶对细胞壁可及性的理论框架;并开发了一种原位、快速检测糖化效率的新技术,为⼤规模种质筛选提供了⾼效⼯具,不仅弥补了行业空白,更被纳入林木分子育种的常规流程,推动了研究从实验室向产业化的衔接。这些成果为定向改良木本植物的生长与木材性状、培育高效生物质能源树种提供了新思路与潜在策略,对推动林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应用前景。她数年如一日深耕如miR408调控机理,从关键因子挖掘到上下游网络解析,其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更紧扣国家需求。目前,她已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



郭仲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仲龙长期从事植物microRNA演化与数据整合研究,提出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子驱动被子植物microRNA从头起源的分子模型,系统揭示microRNA快速产生与丢失的演化规律,阐明新生microRNA通过调控环境适应相关基因提高植物适应性的分子基础,深化了对非编码RNA演化机理和基因调控网络进化的认识,为理解植物适应复杂环境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他主持构建的植物microRNA百科全书数据库PmiREN、木本植物多组学数据库和花粉智能识别平台AIpollen等开放资源,推动了植物非编码RNA研究的数据标准化和国际化共享,为全球科研社区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与分析平台。



郭晓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得者。郭晓玉长期致力于水稻耐寒分子机制解析的研究,综合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和方法,挖掘具有育种潜力的关键耐寒基因,解析植物感知与响应低温信号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为阐释植物耐寒机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也为作物耐寒性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她目前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The EMBO JournalScience BulletinMolecularCell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10 篇,在CellMolecular CellMolecular Plant等期刊合作作者论文多篇,SCI论文被引用1700余次。申请并获授权国家专利 2 项。其中,2025年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发表水稻生长与耐受平衡调控机制及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的综述,系统梳理了水稻非生物胁迫调控的信号网络及分子设计育种的最新策略与应用前景;2018年在 JIPB杂志上发表“植物感知低温的信号转导”相关的综述文章,连续多年被评选为ESI全球Top1%高被引论文。这两篇综述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创新思路。



王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王楠长期从事无性繁殖作物的基因组学与遗传育种研究,整合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方法,解析了无性繁殖性状的关键基因及其基因组演化规律,阐明了无性繁殖作物在驯化过程中的单倍型差异与选择模式,揭示了其在育种过程中隐藏有害变异的非随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无性繁殖作物与近缘有性繁殖物种在基因组适应性方面的差异。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突破马铃薯、柑橘等典型无性繁殖作物的传统育种瓶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充分挖掘该类作物的育种潜力奠定了科学基础。目前分别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GeneticsPLoS Genetics等期刊发表文章共9篇。





孙林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岗研究员。孙林华长期从事植物染色质结构与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在植物三维基因组学技术开发与环境响应机制解析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他自主研发高分辨率Hi-C技术,首次构建拟南芥热胁迫下全基因组染色质三维动态图谱,揭示高温诱导的染色质全局去凝集与转座子异常激活的关联机制,填补了环境—植物染色质互作领域的空白;系统阐明植物特有蛋白EMF1与Cohesin复合体协同调控染色质结构域形成的分子机制,突破植物中不存在拓扑相关结构域的传统认知;创新性建立植物单核小体分辨率Micro-C-XL技术体系,首次在拟南芥、水稻和大豆中实现增强子—启动子环状互作网络的精准解析,揭示RNA聚合酶II转录延伸对染色质局部结构的调控作用。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ell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入选“2024年中国植物科学重要研究进展”,为我国植物表观遗传学前沿探索和作物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





杨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洪山实验室博士后。杨报长期从事植物脂质代谢与营养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聚焦于磷脂酶的功能解析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中的调控作用。综合应用脂质组学、转录组学和酶活动力学等方法策略,系统解析植物缺磷胁迫期间鞘脂重塑代谢新通路与调控网络,鉴定多种介导鞘脂重塑关键基因,揭示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磷脂酶介导的磷素回收再利用机制,阐明了关键磷脂酶作为磷素高效利用基因在促进膜磷脂中磷素释放、提升磷素利用效率及促进植物生长和产量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成果完善植物鞘脂代谢和调控通路,为作物高效利用磷资源、减少外源磷肥投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CellGenome BiologyPlant Journal等期刊上。





何雨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王雷课题组博士后。何雨晴主要从事植物生物钟领域的研究,建立了蓝光受体与生物钟组分互作传递光强信号到生物钟的输入途径,揭示了植物生物钟感知光强变化的可能机制,为解析其它生物的Aschoff法则提供了理论借鉴;发现生物钟转录模块协调水稻耐盐性和抽穗期调控的机制,对于培育耐盐又抽穗期提前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提供了相关种质资源。她的研究扩展了生物钟与光、温环境信号通路间的互作网络,为扩展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优化改良农艺性状提供了新思路。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 & Environment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植物学报》发表综述1篇,以合作者身份在Molecular PlantEMBO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博士后第一年便成功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和博士后面上项目获得者。



周文,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博士,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特色秦药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周文长期从事药用植物遗传改良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在药用植物高效繁育体系、遗传转化技术开发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机制解析方面取得系列突破:完成多种药用植物全基因组图谱构建,建立高频稳定遗传转化体系;构建贯叶连翘基因编辑平台,突破传统药用植功能基因研究技术瓶颈;解析了植物内源褪黑素与生物钟的昼夜调控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重要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创新、活性成分的高效生物制造以及中药材的定向品质改良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同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多个项目。



庞肖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庞肖杰主要研究绿藻、苔藓以及高等植物为主的绿色一系的光合电子传递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多样化的藻类资源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生物学、物理学与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首次提出“离子陷阱”模型,系统揭示了无氧发酵过程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机制,为理解光合生物中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之间的化学偶联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对深入理解光合生物基本生理过程及优化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相关发现为未来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优化光合电子传递路径提供了新靶点与新途径,研究成果分别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同时,主持主持4项国家级/中国科学院项目。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