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会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基金会动态
传媒扫描

【云南信息报】历时十年 他主持建起种子植物的“诺亚方舟”---学会理事长访谈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9-04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人物档案
李德铢:提出植物DNA条形码新标准

李德铢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BOL)科学指导委员会植物工作组共同主席。

作为中国植物分类学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李德铢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旷世巨著的《中国植物志》英文和修订版的全面完成,发起并领导中国植物DNA条形码计划,提出了植物DNA条形码新标准。他还主持建成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李德铢。本报记者 郭秋月 摄

本报讯

前日,2013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举行,表彰奖励181项(人)在我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组织。其中,300万元重奖杰出贡献奖得主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研究员。李德铢的很多研究不但与云南发展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全球的物种多样性。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工人”

日前,记者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见到了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他穿着简洁的衬衣,身材偏瘦,看上去十分儒雅。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工人,这样就可以离开农村有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上了大学后,我觉得我要当一个科学家。”李德铢介绍,自己出生于江西南康的一个农民家庭,和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1983年,李德铢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之后他一直在植物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开展研究,由他主持建成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抢救珍稀濒危种质资源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兴建主要是为了保护好云南及周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生物种质资源。从2005年资源库动工,李德铢作为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先驱者一直参与其中。2009年资源库建成,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保藏设施之一。

“种子库目前保存的种类覆盖了我国种子植物的28%,也就是说每四种(种子植物)至少有一种在种子库已经保存。”李德铢介绍,到去年年底,种子库已收集和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16390199450份,其中植物种子847462062份,约占中国植物种属的50%,物种的28%,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植物园国际保护联盟所评价的: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给稀有植物以生存机会。

“野外工作非常辛苦,像在青藏高原的采集,要克服高海拔缺氧、高紫外线这样的困难,有些是在悬崖,有些是在峭壁。”风餐露宿的野外工作对于李德铢来说是家常便饭,他经常深入德宏、版纳、红河等地考察植物,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谈到如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李德铢说,那是因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我个人的成长应该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他表示,大学一位老师知道他入学时外语基础几乎为零,就拿300多元钱给他买了一个录音机。从此,他每天坚持听英语,直到能把每一个单词都准确地写下来为止。就是靠这个录音机和不懈地坚持,李德铢学好了外语。

几年后,李德铢考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继续深造,成为了已故植物学泰斗吴征镒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李德铢回忆说,师从吴征镒不仅让他学习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更为他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多年来他的工作重心—建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具体实施工作就出自吴征镒的建议。

对于未来的工作,李德铢表示虽然种质资源库已初具规模,但仍任重道远,植物DNA条形码计划刚刚起步,还需再接再厉;云南分子生物学人才还缺乏,还要加大培养力度。

数说

英国30年取得的成果 这里7年就做到了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成为世界上仅有的2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保藏设施之一,已实现我国1/4以上种子植物物种的有效保存,抢救性地保存了一批珍稀濒危种质资源。

到去年年底,资源库已收集和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16390199450份,其中植物种子847462062份,约占中国植物种属的50%,物种的28%,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昆明植物研究所仅用7年时间就达到了英国历时30年的保护成果。

备忘录

去年我省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108

据了解,2013年度,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全省新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新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新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3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27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108个,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支持科技项目超过1000项、安排经费9.68亿元,创历史新高。

云南三种植物成高原强紫外线“解药”

昆医附一院的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全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本报讯

记者袁海毅 美景如画的云南有着强烈的高原紫外线,可引起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疾病甚至导致癌变。如今,这一医学难题在我省得以破解。在前日举行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缘起:光损伤性皮肤病多发危害大

“云南地处高原,由紫外线引起的光损伤性皮肤疾病居于皮肤疾病的首位。”昆医附一院皮肤科主任何黎说,光损伤性皮肤疾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危害大,如痤疮发病率高达49%,皮肤癌如恶性黑素癌5年死亡率达52%

云南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成为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病研究及防治的最佳区域。10年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联合进行研究。

去年1月,在省教育厅、科技厅、卫生厅、财政厅的支持下,“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学科群建设在昆明启动。去年12月,皮肤性病学界国际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铎专程来到昆明,在昆医附一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成果:开发出医用护肤品 效果良好

专家充分利用云南植物资源,选取青刺果、马齿苋、重楼3种植物进行提取。青刺果的提取物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作用,马齿苋有抗炎效果,滇重楼具有与克林霉素、红霉素相当的抗痤疮棒状杆菌活性。

最终,研究人员开发出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护肤品薇诺娜,在全国500多家医院、专卖店、网络、美容机构推广应用后效果良好,服务5000多万患者,治疗有效率从60%提高到93.3%,复发率降低36%-40%,两年产值达2.47亿元。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科将充分利用云南病源及植物优势,从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到防治进行系统研究,筛选出对日光性角化病治疗的天然植物新药,防止其进展为皮肤癌。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