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扫描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因而适时建立自然保护区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开展了全国性的大区综合考察,云南是重点考察的地区之一。
云南植物园摄影图 考察从紫胶及其寄主植物开始,逐步扩展到动植物区系、热带森林及生物资源等多方面,有多位前苏联专家参与。吴征镒则被任命为中苏云南热带森林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副队长。 1956-1958年,综合考察在云南保山、德宏、红河、思茅及西双版纳等地区开展了三年。其间正值云南南部地区大力发展橡胶种植。 吴征镒在亲眼目睹了发展橡胶种植带来的原生热带植被被更替的情况后,敏锐地感到保护原生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吴征镒 1956年6月,秉志、钱崇澍、杨惟义、秦仁昌、陈焕镛等五位人大代表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提案(又称“九十二号”提案),该提案的成功通过,使天然森林的保护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 1956年6月23日,《南方日报》刊登了一则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重要启事”:“本省高要县的鼎湖山自然林区,业经本省领导机关划归我所作为一个自然保护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省级层面上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记载。 1956年10月25日,中科院竺可桢副院长在北京主持中科院华南热带资源小组讨论会,吴征镒作总结发言,提出“建议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 吴征镒在连续多年的考察中体悟到了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的客观规律,这也是他涉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开始。
吴征镒 他提出“植物既是环境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用于提供资源以改造环境”的重要创见,成为解决自然资源利用中“开发与保护”矛盾的科学依据。 1958年9月,吴征镒和一道在云南参加考察多年的动物学家寿振黄,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必然对山林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继续破坏,甚至掠夺”的现实,向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云南省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方案,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批准。 云南省级规模性兴建自然保护区的行动,是日后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先河。 自1958年率先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17年,云南省共有162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8个,市级自然保护区57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6个, 总面积286.4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云南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初步建成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给“植物王国”的原生物种和原生植被织就了保护网。
吴征镒 吴征镒自1958年携家迁入云南这个“植物王国”,从此扎根边疆。他说,云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从“扬州人”变成“云南人”,他深深眷恋着“植物王国”里的一草一木,云南人民也深深挚爱着他。 以吴征镒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立下了头功,这一事业也将成为惠泽子孙万代的千秋伟业。
吴征镒 (1916.6-2013.6) 植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 吕春朝,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曾任吴征镒院士办公室主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副主编兼《植物分典》常务副主编,现任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办公室主任。 本文图片来自光明网、云南网、云南日报等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COZ6XHEQirIZinP2Hkuug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