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扫描
近日,由中宣部、中国科协、北京出版集团联合打造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出版了。此套书一共八册,分别选取了竺可桢、钱学森、何泽慧、吴征镒、刘东生、梁思礼、袁隆平、屠呦呦,八位不同领域的中国科学家,用生动的文字、严谨的史实和精美的绘图讲述了的科研历程,他们是中国科学家的典型代表和缩影。
《植物的好朋友》 在《植物的好朋友——吴征镒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幅插画:
《植物的好朋友》中的插画 书中写到的“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就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生物种质的仓库,其中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是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的总称。建立它的目的就是“因为有种子,就有机会让它复活”。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吴征镒和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故事。 建造生物种质资源的诺亚方舟 在全球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不少生物栖息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危机。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是在亿万年地质历史中逐渐适应并进化产生的,是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人工培养生物的资源宝库,也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物质基础。这些资源一旦消失,则不可逆转,并可能在根本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必须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藏体系,抢救面临濒危胁迫的生物多样性,方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让人类拥有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而,把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保藏提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昆视察,吴征镒借机向朱总理呈送建立“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 他写道:“我从事植物研究已六十多年,深深感到生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多样性的种质资源是大自然创造的,不可人为造出来,一旦遭到破坏,将永远消失。而种质资源又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我们在今后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七天以后,日理万机的朱镕基总理给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了批示:“请你们在中央有关部门帮助下,进行可行性研究,结果报国务院。我认为设想很好,应予支持。此信抄报国家计委、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等单位负责同志”。 1999年8月15日朱镕基总理批示件 面对朱镕基总理高屋建瓴的批示,吴征镒一方面深感欣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表明野生生物保护已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也感到肩负的任务任重道远。吴征镒立刻部署“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立项报告和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编制,成立专门小组,李德铢主管,动手编写立项报告和可行性报告。 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邀请许智宏、李振声、张新时、匡廷云、王文采、张广学、魏江春、洪孟民和周俊等院士和有关部门领导在北京就“中国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方案进行讨论和咨询。 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两次赴京参加项目立项会和项目论证会,亲自解答评审专家的质疑和提问。项目最终获得国家计委立项批准。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几经修改增补,2004年11月正式获批。 2004年11月29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在昆明植物所奠基,吴征镒坐轮椅亲赴奠基庆典现场,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恭卿、王义明、云南省副省长高峰以及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康乐等省院领导出席。 2005年3月22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楼群在昆明植物所破土动工,昆明植物所从此担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重任。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外景照 经过连续2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工程全部完工,总投资1.48亿元,2007年4月29日,举行竣工典礼。年已九十一岁的吴征镒又坐轮椅参加竣工剪彩。值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转入运行阶段。 在竣工典礼上吴征镒深情地说:“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来云南,视察昆明植物研究所时,都非常关心‘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种质资源库”竣工真是荣幸之至。”“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种质资源库’的建成为我们保护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建立了工作和研究平台。” 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植物种子(李涟漪提供图) 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野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设立植物种子库、植物离体库、植物DNA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库和植物种质资源圃等单元。 野生植物种子墙(李涟漪提供图) 种质资源库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方式,重点收集珍稀濒危种、特有种类、重要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的物种,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深入开展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科学研究,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及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建成国际上重要影响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研体系,保障我国生物战略资源安全,为生物技术产业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种质资源材料和信息支持。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的国家。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大举措。为实现《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目标(2011-2020),种质资源库在坚持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借鉴国际上生物种质资源保藏和研究的先进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2004年5月10日,中科院副院长陈竺和英国皇家丘植物园园主任Peter Crane签署合作协议 吴征镒从生物多样保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学术思想历史脉络中领悟到保护生物种质资源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站在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提出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前瞻性建议。 如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建成运行有10个年头了,吴征镒在种质资源库竣工典礼讲话中说:“让这一功在桑梓的大业真正能造福桑梓”的希望,在种质资源库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得到了落实,斐然的成就正在“让所有的有用植物大放异彩!”。 我们要把今日之种质资源库呈现给在天之灵的吴征镒,告慰这位种质资源库的缔造者和引路人。 种质资源库在“边建设、边运行”方针指导下,自2005年起开始组织种质资源采集,逐步建成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包括有志愿者加入的采集队伍,不乏采集“达人”。 部分种子灯片,图片源于科技日报 种质资源库组建有数十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自然保护区参加的全国植物种质资源采集网络。制定明确的采集规范和标准:每份应有2500~10000粒健康成熟种子、相关野外环境数据、3份凭证标本、2份DNA 材料和图像资料。重点采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狭域特有物种和具重要价值的物种。 采集足迹不仅遍及三迤大地,还猎涉全国,特别是半干旱、干旱地区的新疆、西藏墨脱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缅接壤的独龙江流域和东海无人岛礁地区。国外方面,近者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远者哥斯达黎加、马达加斯加和肯尼亚。 2005年以来的13年里,收集保存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21666种,225522份/株/条;其中野生植物种子9837种(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33.6%,分属229科,1990属),74738份(截至2017年12月)。实现我国33.6%野生种子植物物种有效保存。
部分种子灯片,图片源于科技日报 2006年7月31日上午,朱镕基及夫人劳安一道来昆明植物研究所视察,查看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及植物标本馆、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2006年朱镕基视察昆明植物研究所,亲切会见吴征镒 2006年8月7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公卿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昆明植物所视察工作。 他特地到家里看望吴征镒。他的办公室与居家同在一楼邻门而对,进办公室只需数步即到。路院长在简易的办公室里与吴征镒邻椅而坐,促膝而谈,特地给吴征镒送来祝福健康长寿的花篮。 吴征镒告诉路院长,自己每天还能坚持4-5小时工作,路院长对吴征镒九十高龄仍坚持工作钦佩莫名,希望多多保重身体。临别时路院长特别敦嘱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定要照顾好吴征镒的工作和生活,中科院感谢你们!随后与办公室人员一一握手告别。 2006年8月7日上午,路甬祥院长家访吴征镒,促膝交谈 2007年12月,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种质资源库主任李德铢与世界混农林业中心(ICRAF)签署树种种质资源保护协议和“树种种质资源保存”合作备忘录。 至此,种质资源库与英国“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成为世界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三大重要机构。种质资源库接收来自英国“千年种子库”(MSB)和国际混农林中心(ICRAF)收集的45个国家1197份植物种子备份保存,标志着种质资源库当担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的历史责任和国际义务。 2007年12月,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种质资源库主任李德铢与世界混农林业中心(ICRAF)签署树种种质资源保护协 从吴征镒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到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落成,体现了他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贯学术思路。 如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国家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在高质量地运转,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辐射作用。生物种质资源库这座诺亚方舟彰显吴征镒对国家生物种质资源的深沉挚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他的夙愿得到完美展现。 吴征镒 (1916.6-2013.6) 植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 吕春朝,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曾任吴征镒院士办公室主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副主编兼《植物分典》常务副主编,现任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办公室主任。 本文图片由作者吕春朝提供(除备注外)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19 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