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主题为“植物的光影世界”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第15届公众科学日,在昆明植物所举行。
夏日炙热的晴空下,共计5000余名昆明市民和植物爱好者涌入昆明植物所,边纳凉边游乐边探秘,神奇奥妙的植物科学知识伴随大伙儿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周日。本届公众科学日系列活动,以“植物的光影世界”为主题,整个活动由互动体验、参观讲解和互动展示三大部分组成。
工作人员、志愿者合影。摄影:杨云珊、黄俪
昆明植物园保育着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它们被植物学家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扬子鳄或者白鳍豚……野外已难觅踪迹。为了让公众进一步了解这些植物的故事,在明星植物MINI讲堂中,科普讲解员带领公众近距离感受它们的存在,聆听它们的科学故事,让公众了解它们不平凡的生命。
明星植物MINI讲堂。摄影:杨云珊、黄俪
“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蘑菇为什么有毒?为什么树上树下都长有苔癣?”在探寻宫崎骏动漫里的植物世界活动中,孩子们对动漫世界中那些神奇的植物表现出极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四场充满趣味的科学报告,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探寻宫崎骏动漫里的植物世界。摄影:杨云珊、黄俪
昆明植物园的奇异植物馆目前仍在筹备阶段,暂时未对公众开放。借此次公众科学日之际,通过现场报名,一部分公众得以进入、先睹为快,体验植物之奇妙。大家好奇地观察着猪笼草、捕蝇草、瓶儿草、茅膏菜……原来,植物可不都是“吃素”的,它们个个身怀绝技,专吃小昆虫。
奇异植物馆参观。摄影:杨云珊、黄俪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策划的“颜色——绚烂多彩的植物外衣互动体验活动”中,参与者通过化学实验了解了各种条件的变化对植物颜色的影响,在充满乐趣的实验中让参与者关注生活中的植物化学,让有兴趣的年轻人产生对科学的无尽遐想。
颜色绚烂多彩的植物外衣。摄影:杨云珊、黄俪
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会发光的转基因植物”活动中,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方法,将来源于海洋生物“水晶果冻水母”并经过优化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入了植物分子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型植物拟南芥,公众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转基因拟南芥植物中发出的奇妙荧光。
显微镜下观察会发光的转基因植物。摄影:杨云珊、黄俪
收集并展示植物种子的种子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巨大的储种格栅前,拍照、驻足细观、寻求知识讲解者络绎不绝;以猪腰豆、猪屎豆、鹰嘴豆、山羊豆、木蝴蝶等为代表的形态各异的果实和种子,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撬动着参与者对物种奥妙的想象空间。
参观种子博物馆。摄影:杨云珊、黄俪
为了配合本次“植物的光影世界”主题,活动中还特别策划了“超越肉眼”图片展。人类是视觉动物,通过眼睛捕捉大量信息。但人类的感官终究有界,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借助各种科学成像技术,人类看到更多的色彩(紫外和红外摄影),洞察事物的内部(X光摄影),审视细微的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并感受环境的温度(红外热成像)。前来参观的公众纷纷表示,这些科学图像不仅拓展他们对植物世界的认识,还带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五家植物学科研机构之一。每年的5月中旬,昆明植物所都会选择一个周末,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一天,旨在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大众、拉近公众和科学的距离。至今年,公众科学日已成功举办15届,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的社会响应,每年参与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杨文明、杨梅)
(人民网 2019年5月21日)
来源:http://yn.people.com.cn/n2/2019/0521/c372456-3296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