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植物学会
left
云南省植物学会
新闻中心

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纪念著名植物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7-01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提要:吴征镒(1916-2013),江苏扬州人,著名植物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立足云南,放眼世界,从事植物科学研究七十余载,为中国植物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绿色底衬矢志植物

吴征镒出生于1916年6月13日(农历)。周岁时,曾是光绪甲午年间传胪的祖父,在浔阳道尹任上,突发脑溢血而故。从此,家道中落,举家迁扬州吴道台宅第。吴征镒的童年在这里度过。

他8岁进私塾,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练就了博闻强识功底。10-12岁,阅览父亲带回家里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日本植物图鉴》,在芜园里“看图识字”,初识花草树木。童年吴征镒对植物的稚趣十分浓厚,为他的童年铺上了绿色底衬。

在扬州中学,得唐寿等老师教诲和指导,他学会采集植物标本和解剖花果的技能,自采标本有200余份。高中生物老师唐燿发现吴征镒对植物很有天赋,鼓励并帮助他在班级上举办一次标本展览。一次不经意的标本展览,成就了一位植物学大家。

1933-1937年,靠五哥吴征铠一半的薪金资助和清寒奖学金完成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业。清华推行“通才教育”。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由名师担任。生物系二年级,讲授当时生物学最新教材。

三年级入生物系植物组,吴蕴珍教授系统讲述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带学生到野外做森林群落实际调查。对吴征镒后来的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和植物区系“多系-多期-多域”起源理论的形成有师传承继的渊源关系。

李继侗教授开设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必修课,植物生态学结合群落区系成分结构、组成的研究思路让吴征镒受益匪浅、享用终身。

1937年,吴征镒留校任助教。1938年1月,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吴征镒加入从长沙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行进中,吴征镒每日观察沿途植物和植被情况,采集小标本,一日不漏记下日记。一路行来,使得吴征镒对华中至西南的植物有了实际感知。

在昆明,吴征镒发现昆明植物比河北一个省的植物还多,初感云南植物的丰富性。随后,他赴滇西和滇西南考察,取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灌丛的印象后,又目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以及各式各样次生植被等。从北至南,一路的植物感受,促使时年22岁的吴征镒给自己提出从弄清云南植物种类入手,进而弄清全国植物种类的设想。他立下宏图大愿,即立足云南,放眼中国和世界植物,研究植物的时空发展规律和中国植物区系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编植物志过“区系关”

吴征镒认为研究中国植物、开发利用植物资源,首先要过“区系关”。所谓过“区系关”,就是要把中国本土生长着多少种植物的家底搞清楚。

编研《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学发展的头等大事。1959年《中国植物志》启动时,吴征镒任编委,1973年任副主编,1987年接任主编,直至2004年《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全部出版。

《中国植物志》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结晶,也是一把开启中国植物资源宝库的钥匙。吴征镒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说他是集大成者,当之无愧。

1988年,中美达成《中国植物志》英文和修订版合作协议。他任中方主编。2013年,《Flora of China》25卷全部出版。标志着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大大提高我国植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水平和地位。

资源综考持续发展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2月,吴征镒奉命从清华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

竺可桢副院长邀约各方专家商谈全国自然条件考察、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全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吴征镒是被邀约专家之一。

橡胶是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在南方部署橡胶种植业是国家的战略布局。吴征镒和马溶之、李庆奎、罗宗洛等专家汇同农垦部门,结合当地植被,考虑橡胶生长的土壤、气候和营养生理条件等需求,提出“大苗壮苗定植”、适当保留原生灌、草丛植被以防治雨季水土流失等建议,得到农垦方面采纳和实施。我国橡胶种植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Page]

吴征镒提出“植物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属分布区的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的论点,成为寻找新资源植物的理论依据。

高屋建瓴前瞻部署

1956年10月,科学院召开华南热带资源小组讨论会,吴征镒在会议上做总结发言时,提出“建议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1958年9月,他和寿振黄向中共云南省提出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方案,云南省先行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面临着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挑战。1999年,吴征镒呈书朱镕基总理,提出“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朱总理及时批示进行可行性研究。

2009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资源种质资源库通过国家验收。数年运转,种质资源库迈出创新步伐、取得骄人成果。

站在国家战略需求层面上,他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做出前瞻性、战略性贡献。

上下探索自主创新

1964年,吴征镒发表“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全面、系统工作的开端。

1996年,提出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植物区的观点,这一陆地植物区系分区新观点的提出是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破。

1998年,吴征镒通过对中国种子植物已知3300个属的分布格局研究,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15大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分析了每个分布区类型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渊源。这是迄今为止对植物分布现象及规律最全面和完整的分析。

吴征镒创立生物“三维律动演化”,提出的被子植物 “多系-多期-多域”起源理论和“八纲系统”的方案。这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基础上,立足东亚,放眼世界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理论。

编纂大典贯通中外

2006年12月,《中华大典》主编任继愈盛邀吴征镒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二位耄耋学者携手编典,成就一段佳话。

吴征镒为此做了三件事:一是撰写启蒙文章“学古文识古字与编《大典》”;二是主持编写编典“暂定引用书目”;三是解读《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为编典做出示范。

任继愈得知后,高兴地说:“《生物学典》还要标出各个物种的拉丁学名,让外国人也能看懂我们的大典,这点也只有吴征镒来把关”。

外国学者看到《生物学典》的学名,就可大概了解中国古籍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有了学名,《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就可贯通古今,连接中外,这是《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创新之处。

来源: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6-06/19/content_1070034.htm?div=-1


云南省植物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云南省植物学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