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植物学会
left
云南省植物学会
媒体扫描

【春城晚报】松露人工栽培面临“最后一公里”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2-20  |  作者:杨颖,杨质高,张芳,聂亚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进入冬季,绝大多数野生菌已经落潮了,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新鲜的野生菌品种较少,而正值上市高峰的松露价格不菲。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于富强表示,国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已经攻克了松露的人工栽培技术,但目前受到种植园管理、合理采收等因素的影响,还难以保障产量,可以说尚处在市场化栽培的“前夜”。

  六七月就有卖了

  去年12月24日早上,记者到云南木水花野生菌批发交易中心,看到市场内人流量并不大,市民三三两两地逛着。这段时期,市场里主卖松茸、三七和松露,还有各种各样的干菌。市场内的松露有大有小,远看就像沾了泥土的土豆,表面凹凸不平,按大小一筐一筐地摆放着。

  销售松露的刘老板说,他从六七月份就开始卖松露了,十月到次年一月是松露上市的高峰期。他主要从楚雄、玉溪等地进货,省外的销售量比省内大。

  云南春煊商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蒋洪成说,松露有黑松露和白松露两种,黑松露的价格在200元~700元/公斤,白松露比较贵,价钱在2000元~5000元/公斤。“我们都是从州市上进的货,买松露的人时多时少,整体上销售还可以。”老板冯兴昌说:“这个月正是松露的成熟期,比较好卖,六七月的有点嫩,不太好卖。”

  松露食用气味特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营养物质。市民刘女士在几个卖松露的地摊上来回比较,她对记者说:“松露的味道比较特别,很多人不喜欢,但我很喜欢吃。”

  人工栽培是趋势

  据了解,松露学名块菌,俗名有松毛茯苓、无娘疼等,是一类地下大型真菌的总称。从市场走访来看,六七月份就有人开卖了,但从气候条件来说,在云南,松露的成熟期是十一月至次年一月,很多松露往往还没成熟就被人提前采摘了。而且,松露从诞生到成熟都藏在地下,人看不到,而有些采菌人为了找菌子乱挖、滥挖,破坏了松露的生存环境,导致松露产量越来越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富强博士说,从法国的松露历史来看,随着采挖,野生松露越来越少,最后逐渐走上了人工栽培的道路。他说:“据报道,如今整个欧洲,人工栽培的黑孢松露占到了全部产出的85%以上。”欧洲松露从18世纪40年代开始试验栽培,直到19世纪70年代此项技术才日臻成熟,达到规模推广。

  于富强说,以前云南一般要到十月份才会有人卖松露,但切开后里面还是白的,说明没有完全成熟。后来采摘的日子愈发提前,上市也越来越早,很多松露被采摘的时候还只有汤圆大小。“还未成熟就采摘不仅卖不出好价钱,还破坏松露的生境,甚至让松露面临灭绝的风险。”

  “那我们能不能从欧洲引进一整套的栽培技术呢?”记者问道。

  “可以借鉴,但不能全盘引进,中国的松露种类与国外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于富强回答说,“首先,松露的种类就不一样,国内主要是中华松露,而欧洲主要是黑孢松露;其次,栽培所使用的树种不同;最后,土壤和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当然,一些技术和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菌根合成与种植园管理技术等。”

  “估计未来几十年里,野生松露会越来越少,中国的松露也会走上人工栽培这条路。”于富强说。

  终于种出松露了

  从2004年开始,于富强就在做一些栽培的研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他和团队发现中华松露可以和20多种树共生,包括松树、栎树、青冈等。松露喜欢石灰岩发育的土壤,这样的土壤一般偏中性至碱性。最后,他们回到实验室里,想方设法让松露菌种与小树苗的根相融合,形成菌根苗,再把菌根苗移栽到种植园里。

  2011年,于富强在贵州建了第一块松露种植试验田,令他惊喜的是2014年试验田里就能找到松露了。2018年,他和团队成员再赴贵州进行产量分析,对其中一小块地进行翻采。“差不多3~5棵树的范围,采了近2公斤,按每亩种植40~50棵树,平均20棵能出菇来算的话,亩产预计能达到10公斤以上,这是个很有前景的事情。”

  2018年的这次采挖,给了他和团队很大信心。在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他们扩大了松露种植的试验范围。目前,已经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北、山东等地建了20多个试验点。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试验,他们有信心可以通过菌根苗的生产和移栽,3至4年后就能产出松露。

  推广还存在难关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可以大面积种植松露了呢?对此,于富强非常谨慎。他说:“目前,我们对产量还没有把握。你给我一块土地,种上菌根苗,就期望3年、5年、7年后可以达到多少产量,这个还没有底。”

  于富强团队在做科研时会把不少菌根苗无偿提供给愿意种植的人,他表示:“我和他们说你们出地、负责管理,我们提供树苗和技术指导,一起合作把试验做起来。如果成功了,你们可以优先推广。我们希望这个事情能够持续下去,成为一个‘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好模式。”

  于富强认为,目前松露的大面积推广还面临着几大困扰。一是高“感染”率的菌根苗是松露栽培成功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市场上存在着逐利人士兜售菌根苗的现象,这种菌根苗的质量难以保证,也无法提供后续技术指导,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二是树苗种下去后,至少需要等待3年才可能有收成,漫长的生长期里没有收益,这会影响种植者的信心,也会影响他们对种植园的管理,甚至可能导致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三是中华松露种植园的管理技术与经验还有待研究和积累。所以目前的松露人工栽培,还属于投资周期长、收益有风险的领域,不适合企业和农户大规模发展。

  “可以说,现在处在松露人工栽培推广前的‘最后一公里’。”于富强总结说。

  本报记者 杨颖 杨质高 实习生 张芳 聂亚 文 于富强 供图

  《春城晚报》(2021年1月6日 A12版)

  来源:http://ccwb.yunnan.cn/html/2021-01/06/content_1390141.htm?div=-1 


云南省植物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云南省植物学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