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植物学会
left
云南省植物学会
媒体扫描

【中国科学报】全院一盘棋 脱贫不脱钩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1-16  |  作者:陈欢欢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贵州省水城县和六枝特区,这4个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1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介绍说,作为国家科技扶贫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中科院12个分院和100多个研究所承担或参与承担了50多个扶贫点的任务,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工作成效考核当中,中科院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第一等次的“好”。

  白春礼表示,中科院的科研布局广泛,“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许多科学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造血”胜于“输血” 

  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提前制作好的青贮饲料是冬季重要的饲料来源。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当地的青贮饲料极易腐烂,给农户造成很大损失。

  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钟瑾到来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钟瑾团队筛选复配的青贮微生物菌剂,使得青贮饲料味道清香、色泽黄绿,不仅牲畜爱吃,营养价值也大大提高。目前,当地还成立了菌剂加工厂实现批量生产,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新路。

  “这项工作发挥了中科院长期的科技积累,为扶贫工作提供‘造血’功能。”白春礼说。

  在中科院提供的科技扶贫成果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出的高蛋白杂交构树,可在非耕地生长,实现饲料供给“以树代粮”,目前国务院扶贫办正在全国推广。

  我国西南山区由于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中科院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摸索,提出发展猕猴桃产业,既不和粮争地,又能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在中科院的技术支持下,贵州省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17.8万亩。在全国范围内,中科院猕猴桃专利品种累计推广40余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带动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

  其实,“金果果”要想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并非易事。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表示,要想形成猕猴桃产业,必须打通从选种、种植,到储存、加工,再到流通、营销的整个链条。2018年,中科院“弘光专项”首次支持农业项目,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为贫困地区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及销售保障。

  白春礼表示,中科院的扶贫特色和优势,就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最近几年,中科院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作为科技扶贫专项经费,结合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科学院的人才智力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技术。

  将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贫中,有一位人称“真扶贫”的黑脸汉子。他就是1994年起就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挂职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

  挂职20多年来,曾馥平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脱贫第一线。从1996年开始,在“异地扶贫”的肯福屯试验示范区,曾馥平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这一模式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一个奇迹”,为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树立了样板。

  不仅扶贫工作做得很好,曾馥平还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创建了首个国家级喀斯特地貌生态站,将科研工作和扶贫工作融为一体。

  除了“真扶贫”,中科院的“三钟女杰”也声名远扬。她们就是做青贮饲料的钟瑾、种土豆的仲乃琴和种猕猴桃的钟彩虹。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种好猕猴桃,钟彩虹的足迹遍布26个国家级贫困县,指导了24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每到一个新地点,钟彩虹总是先考察调研,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培训,广受欢迎。

  “我们到地方调研,钟彩虹一去,老百姓都围着她叫钟老师,特别受欢迎,有很多粉丝。”白春礼说。

  在贵州省水城县,还有一支中科院院士刘嘉麒领衔的技术团队。针对当地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他们根据实地调研,形成了“矿石原料—生产工艺—下游产品开发”的完整帮扶链,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的科技扶贫路。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后,中科院一共派出科技副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等扶贫干部300多名,目前仍有90多名干部坚守在扶贫点。另外,中科院还有几百名科研人员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把科研成果转移到田间地头,帮助千千万万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多人次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开启建制化扶贫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科院就开始了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中科院又成立了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白春礼任组长。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和经验积累之下,中科院扶贫工作不再局限于当地研究所,而是真正做到了全院一盘棋,形成了集成化、建制化的扶贫模式,集中全院力量将技术成果和当地需求对接。

  例如,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扶贫工作就借助了全院13个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武汉植物园的猕猴桃种植、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食用菌养殖、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生态鱼养殖等等;中国科大还发挥教育特色,在六枝特区开展教育培训,教育扶贫和科普方面都作出了品牌。

  “作为扶贫办公室的主任,做工作感觉很有干劲儿。”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孙命表示,由于院党组高度重视,今年春节一过,虽然还在疫情期间,但扶贫工作已经开展起来。2月初,中科院扶贫领导小组年度工作会议召开,在现场连线中,各个扶贫定点县的工作人员已经到达现场。

  利用集团化、成建制的优势,中科院还提出心理扶贫,立足长远,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白春礼强调,扶贫只能救一时之急,让贫困人口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才是化解贫困的长远之策和根本之道。

  目前,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牵头,中科院在定点帮扶的库伦旗首先部署了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通过对贫困户、扶贫干部、学生家长等进行系列访谈、调查,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行为以及认知特点,并针对性地在不同人群中开展讲座和培训。目前,已有上千名扶贫干部接受过相关培训。

  白春礼表示,未来,中科院将继续统筹全院资源和力量,瞄准重点,聚焦难点,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20-11-16 第1版 要闻)

云南省植物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云南省植物学会,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